夏粮归仓、耕地耙田、晚稻育秧……盛夏时节,浔郁大地夏耕夏种夏管一片繁忙。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已渐行渐远,有了“智能农机”“高清电子眼”“数字大脑”全副武装,我市农业生产涌动“数智风”,彰显“科技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5个,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3家、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80家。共有7家企业获得了自治区级农业农村数字化示范基地认定,涵盖生猪、肉牛、中草药、食材加工等生产企业。
智能农机“各显神通”
穿着皮鞋种地,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在无人智慧农场,梦想照进了现实。
走进港北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170亩示范田里,只闻农机轰鸣却不见农人奔忙。一辆大型收割机正按照后台设定好的轨迹,在田间自动来回穿梭,不消多时,便完成了一亩地的早稻收割。
今年3月,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研制成功的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及装备。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直播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让该农场的水稻“耕、种、管、收”全环节基本实现无人化、数字化、精准化,该农场也成为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
“以前,我们需要聘请不同的驾驶员驾驶传统农机完成水稻的耕、种、收。如今,我们只需拿着手机坐在办公室就能操控不同的农机完成相关作业。”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才说,无人驾驶农机搭载北斗导航智能套件,只要提前设定好作业田块,规划好作业路线,无人驾驶农机能够自动进行耕地、插秧、收割等相关作业。
不仅仅是田间地头的耕、种、收实现无人作业,育秧环节同样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位于港北区庆丰镇覃山村的时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中心,只见机器高速运转,摆盘、撒土、撒种、浇水、盖土、叠盘,经过育秧机流水线作业,一个个秧盘快速制作完成。“传统育秧人工成本高,还受天气影响,现在用机器育秧苗,透气性会更好,节省人工、时间成本的同时,效率更高了。”该育秧中心技术管理员季业聪介绍,目前接到订单1万余亩,已完成订单的70%,秧苗主要供应本地以及南宁、钦州、百色、来宾等地。
智能农机具的推广让农业生产更高效。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快普及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生物生长动态监测等设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76.03%,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87%,排名全区第一,贵港成为广西唯一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设区市。
数智种养高效轻松
种菌菇还要像过去那样靠人工、凭经验吗?当然不!在位于覃塘区大岭乡的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将玉米芯、麦麸皮等拌料后装瓶、灭菌,接种完成后再放进恒温恒湿的培育室。菌菇有序地“走”过一道道工序,再“走”到负责采收、包装的工人面前。
“一间培育室可同时培育6.6万瓶菌菇,培育室内的光照、温度和湿度都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调控,省时省力。”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告诉记者,该公司在生产环节安装数据采集器、终端处理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菌菇生长环境实时监测,种植所需土地面积仅为传统种植模式的1%,亩均年产值达385万元,与传统种植相比,效益增长400倍。目前,该公司日产金针菇、鹿茸菇、杏鲍菇等食用菌120吨,产品约60%出口东南亚,其余主要供应华南地区,今年上半年鲜菇产值约7000万元。
这边食用菌“住”进恒温恒湿的智能房,那边一只只蛋鸡也“住”进了现代化的鸡舍。在位于覃塘区樟木镇的广西爱咯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层叠式笼养设备一字排开,一只只蛋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里吃着食槽里的食物,不时有鸡蛋滚进输蛋带。
“以前我们靠经验养鸡,现在我们靠科技养鸡,人员缩减但效益却增长。”广西爱咯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蛋鸡饲养组组长张兴龙说,通过先进的养殖设备、环控系统以及智能农场管理系统,投料、饮水、清粪、温控、光控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人只需要定时查看鸡舍和设备运行情况,配备2名饲养员就能轻松管理8万只鸡。
从“会”种养到“慧”种养,我市农业生产实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手动”到“靠自动”,从“靠人工”到“靠系统”的深刻转变。我市通过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推行“菌菇进厂、鸡鸭上架、猪牛上楼、鱼虾上岸”种养模式,打造了一批智慧菇房、智慧牧场、智慧茶园、智慧大棚。全市共建成133个楼房化种养项目,多层笼养鸡舍32栋,跑道养鱼、陆基圆桶养殖项目59个,工厂化食用菌项目2个,共节约用地2.21万亩。
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市共签约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项目190个。已开工项目121个、投产90个。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将达251.4亿元,新增蛋鸡、牛蛙、鳗鱼、小龙虾产能将分别占全区的70%、68.9%、70.9%、75.2%,食用菌年产量占全区现有产能的22.22%。
向大数据要生产力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华中农业大学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翔股份公司”)联合项目“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长期以来,扬翔股份公司将大数据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融合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走进该公司智能化楼房猪场,只见宽敞明亮的场内装着白绿相间的智能设备,每隔3米左右就有一个类似空调的出风口,猪舍四周墙上还安装空气过滤系统以及创新的通风系统,场内通风透气,温度宜人。猪场内,有“精喂仪”自动计算出适配母猪的营养方案,精准下料。搭配饮水宝使用,还能实现水拌料智能配比,让母猪随时吃上新鲜湿拌料。24小时自动查情的“查情宝”,自动计算出最佳配种时间并推送配种任务给配种员。
“在智能楼房猪场,一头猪从出生到日常吃喝、健康管理,都有数字技术提供保障。”扬翔股份公司副董事长何冰介绍,该公司通过引入物联网、图像信息采集、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精准监测采集每一头猪的基因遗传、精准营养、生物安全、疾病检测等方面的数据。有了翔实的数据,“数字大脑”就能给出精准养猪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增效降本。
像这样的“数字大脑”,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已成为“智慧担当”。平南县大洲镇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该县连片面积最大的700多亩沃柑基地、1200亩油茶基地。基地引进水肥药一体灌溉系统,确保95%以上的树株均匀受水肥药。同时对每一棵果树独立编码、GPS坐标定位,采用远程操控技术,全天候对基地远程精准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市带有专属数字身份证的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已涵盖全市7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建立从基地环境数据监测、种植过程监管、加工环节监管、检测信息监测、出库信息追踪、流通环节记录的农业大数据监测平台,农产品有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管理系统。我市成功建设“广西好嘢”品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1个,总面积4000平方米,日处理各类果蔬及大米50吨,日销售量达2.5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