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桂平市寻旺乡学中村的绿霸肉牛产业示范区,两栋四层高的立体楼房式牛栏伫立在一片绿野中。在二楼牛栏里,饲养员有的开着投料车往料槽输送食材,有的开着消毒车给牛栏消毒,大小不一的牛悠然自得地享用美味“午餐”。
“整个基地占地面积50多亩,其中这两栋养牛楼房占地4500多平方米,去年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启用第二层,共养殖肉牛400多头,下步四层全部启用可养殖1700头牛。”基地负责人覃禄荣说,现在从饲料的加工制作、配方调配到投料喂食和牛粪处理、消毒等环节都实现全机械化、自动化。
近年来,桂平市向新图强,创新养殖模式,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应用数智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肉牛产业向节能环保、高效高质发展。数智化的转型升级有效催生肉牛产业新效能。
创新养殖模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是一亩地,立体楼层模式养殖的数量是传统圈养模式的三倍,楼房养殖模式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还节省人工,产值也随之翻倍。”覃禄荣说。
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突破产业用地瓶颈是关键。近年来,桂平市积极探索肉牛养殖新模式,通过向上要空间,节约用地、节省人工、提高效益。2023年以来,该市共投入资金1300万元改造提升肉牛养殖设施。目前,已有4家企业使用楼房立体式养牛,建设立体式牛栏面积3.49万平方米。
在创新应用楼房立体式养牛的同时,为了实现提质增效、提高肉牛的存活率,该市不少企业在楼层、牛栏里使用空调、水风冷机等降温、恒温设备,确保肉牛、牛犊在舒适的环境里生长。
“肉牛一般是在25度左右的气温下正常进食。我们去年引进18台蒸发式水冷风机,把牛栏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如果没有降温系统,像现在气温超过32度的天气,肉牛会发生‘热应激症状’,只进食、不增重,养牛成本就高很多。”覃禄荣说。
在桂平市木圭镇广西盈佰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100多平方米的空调“月子中心”,67头母牛在安然舒服地“坐月子”,牛犊子快乐地在母牛身边玩耍。公司负责人周军介绍,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育牛室共安装了4台10匹大型空调,牛仔的存活率从使用空调前的65%提高到现在的85%。
楼房养牛,牛住空调房,已成为该市近年肉牛养殖的一种新模式。
应用数字科技 催生新质生产力
近日,在绿霸肉牛产业示范区新建面积约70平方米的粪污处理实验室,笔者没有闻到一丝异味。“这是因为小黑虫正在牛粪上努力工作。”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黄剑黎揭示了“玄机”:这种小黑虫叫黑水虻,属水虻科昆虫,其幼虫以粪污和腐烂物为食,在处理牛粪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虫能作为蛋白饲料用于禽类饲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在基地“科创楼”的展示厅,覃禄荣熟练地打开电脑监控系统,通过电子大屏幕实时查看各楼层肉牛的进食、生活、健康状况。覃禄荣介绍,他们公司去年开始与深圳市中恒国科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成为桂平市首个引进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养牛企业,利用大数据实现肉牛养殖智能化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智化平台,在手机就可以查看每头牛的生长、健康、增重等情况,还有全国各地的肉牛交易信息,以及屠宰加工、溯源管理等平台服务。”覃禄荣说。
数智化的融入为桂平市养牛产业注入新动力,也培育出一批像覃禄荣这样熟练应用掌握数智化、科技化的新农人。
品种育新 提升肉牛“含金量”
“本地黄牛骨架小,一头牛的体重有350—500公斤,屠宰出肉率只有40%,养殖户收入低。”桂平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与饲料股股长陈奋介绍,2003年该市开始推广肉牛品种改良以来,已累计新增优质杂交犊牛24万头,目前肉牛品种主要以利木赞、西门塔尔杂交牛为主,每头牛重量700—900公斤,屠宰出肉率约50%,大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2022年和2023年,该市组织实施优质种牛引进项目,累计获得自治区扶持资金3039.2万元,连续两年成为自治区“杂交母牛(含母水牛)扩群增量”项目试点县(市)。
楼房养牛,通过向上要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成本,同时提高肉牛产能。黑水虻不仅解决粪便污染,还成为产业新的附加经济价值。实施品种改良,促进了畜牧业转型和效益提升……各种“高科技”上场,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高效集约式养殖模式,已成为桂平市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的关键一招。
2023年,桂平市肉牛存栏13.01万头,出栏7.8万头,牛产业综合产值超13.3亿元。存栏50头以上的牛场从2016年的两家发展到2024年的68家,肉牛养殖专业户2000多户。今年第一季度该市肉牛存栏12.53万头,各项指标居于广西前列。“牛”劲十足产业兴,牛产业已成为桂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