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2023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报送公示 > 广播电视论文作品

H12贵港《广播剧《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取向》

时间:2024-03-05 10:53:46  来源:西江传媒网-贵港市广播电视台

广播剧《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取向

唐玉春

  摘要:广播剧《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贯穿”方面,即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贯穿全剧始终,骨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始终,惟妙惟肖的精彩视听贯穿全剧始终。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维和题材,激发和平情结;军旅题材,激发爱军热情;注重个体,激发家国情怀。

  关键词:广播剧;《维和西非》;艺术特征;价值取向

  2022 年 12 月,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共贵港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广播剧《维和西非》获得了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维和西非》是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由国内著名编剧、导演阚平,作曲家于祥国以及多名国家级演员组成主创团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

  和警察防暴队为原型,讲述他们在利比里亚维和行动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他们在为期一年的繁杂艰险的环境中,如何实现“无一违纪、无一退返、无一伤亡”的工作目标,在顺利完成维和任务后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等巨大的国际荣誉。该广播剧有力彰显了八桂英雄的风范以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忠于职守、守护和平的崇高品格、爱国情怀以及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诠释了今天中国具有的强烈大国担当。《维和西非》彰显的大国担当,其实也是当今中国在世界维和事业的担当,是中国在全球维和事业历史进程中书写的浓墨重彩之笔。本文结合广播剧《维和西非》的创作特点,对该剧艺术特征和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广播剧《维和西非》的创作特点

  《维和西非》的创作特点主要集中在主题和取材、立意和情感、内容和故事这三方面。主题切入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使主题创作拥有足够的受众基础。立意和情感的出色表现,使该剧具备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同时,在创作内容上的故事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矛盾冲突等,使该剧的具体情节更加有血有肉,具有激动人心、感召力量的张力。

  (一)维和主题,取材真实

  《维和西非》属于人类和平主义重大题材作品,共分为上、中、下三集,总时长为89分19秒,各集之间时长相当。从主题来说,以维和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宽阔的创作视野、广泛的关注度以及现实主义事件的冲击力度。特别是基于真实事件、以参与者事迹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维和题材作品,更能先入为主地给受众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糅合“非虚构”因素对于受众的影响。《维和西非》主题具有的亲和性、思想性以及取材的真实性,使得这部广播剧创作诞生于厚实的时代背景以及现实土壤。

  (二)立意深远,情感饱满

  《维和西非》架构的是“维和”这样一个重大主题,基于创作的题材是新闻事实的题材。然而,《维和西非》 在创作中却能够从真实事件中实现升华与突破,用一个个足以打动人心的细节,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特点。它的主题立意深远,剧情设计合理,并且融合广播剧特有的细腻声效,以饱满的情感向受众传递力量。“广播剧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它通过有声语言来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传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①因此,情感的饱满度要通过声音效果、音乐效果等进行充分展现。比如,队员梁小龙出征西非前,他的父亲被确诊为癌症。在到达利比里亚一个月后,梁小龙就得知父亲离世,而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强忍着悲痛之情,申请夜间值守“忠诚岗”。当梁小龙随着忧伤的音乐对着家乡方向流泪鞠躬时,受众充分感受到父子两代军人的奉献和担当。

  (三)内容为王,故事连贯

  “融媒体时代,众声喧哗。新媒体动辄‘10万+’的爆炸性新闻,多得难以计数的自媒体新星,铺天盖地的各色新闻App 应用……传统媒体在众多的声音中,已有式微之势。”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依然是占据舆论阵地的重要手段。丰富的内容是故事的支撑,故事是广播剧艺术的母体。三集体量的广播剧要达到吸引受众的效果,必须具有丰富、充实、生动的内容,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维和西非》通过一系列发生在异域的维和故事,呈现一个个场面激烈、感人肺腑的镜头式章节。每一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实质上又连贯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情感充沛的表达平台,还原了全景式的维和队伍风采和英雄人物。比如,“向日葵种子”的故事,就在整个广播剧中成为一条潜伏着的连贯该剧内容与情感的线索,使该剧的艺术性得到更深沉的展现,并赋予其以物喻情、以物喻义的内涵。

  二、广播剧《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

  《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情节上的精彩,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人物形象上的丰满,达到可亲可爱、可信可敬的效果。同时,该剧契合广播剧的声效特点,惟妙惟肖的精彩视听也是其显著的特征。由此,其艺术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贯穿全剧始终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看戏,关键在于戏剧艺术要富有吸引力。戏剧要富有吸引力,必须有巧妙独特的故事情节。”③在故事情节的创设上,戏剧和广播剧都应始终紧扣“精彩”二字,在巧妙独特上下功夫。比如,防暴队员们在暴雨和烈日的交替中守护简易机场,被海罗先生称赞为“表现无与伦比”。又如,防暴队员老吴爱人生下儿子后,一众防暴队员为其起名的活跃场面,各种不同寓意的取名方式,让生活趣味弥漫在异域他乡,使听众对维和军人的“铁骨柔情”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再比如,联利团警察总监西蒙安排的模拟警情,用故意创设的突发事件交织矛盾冲突,调动听众的听觉神经,用令人信服的结果,达到检验令人放心的维和铁军的效果。一张一弛的剧情故事,令人对维和军人的风采由衷赞美。这些场面既有严肃守铁纪的庄严,也有“铁汉子”的生活热情,还有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为该剧增添了巧妙起伏的表现效果,使得剧情内容生活气息、战斗气息等相互交织,精彩情节形成反复回环的加强效果。

  (二)骨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始终

  “大众传媒,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和宣传,通过议程设置,对受众起到一种树立典范的导向作用。”④广播剧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其情节为故事服务,而故事又为人物形象服务,特别是要为典型人物的宣传服务。作为以故事引人入胜的广播剧,必须在高度集合的视听效果中呈现鲜活的人物,使人物从声音中走出来,使人物形象在声音中活起来,使人物具有的特质在对话、语言中活灵活现起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舞台上呈现出一部好戏剧的关键,同时,在声效艺术中的广播剧里,人物塑造也能够使受众在第一时间对人物角色有一个初始印象,更加自然地融入剧中,并与角色共同深入故事情景中。也就是说,我们在剧本创作以及实践中,必须致力于人物形象的“辨识度”,用故事情节、语言体系等为听众勾勒完整、丰满的人物角色,让不同的角色迅速在听众的接受视听空间里完成“人设”的建立。在该剧中,人物形象体现出“骨肉丰满”的特征,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就像出现在我们眼前一般。比如,孟想与梁小龙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孟想英勇神武地应对西蒙安排的模拟警情时的形象,以及梁小龙在与父亲的情感交集后,因“向日葵种子”长成一片迎风招展的向日葵时流下欣喜的眼泪,通过或激烈紧张的争斗场面、或感动人心的细节描述等,为听众展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呈现了贯穿全剧始终的精准化人物设定,达到了将性格鲜明的角色有效传达给受众的良好效果。

  (三)惟妙惟肖的精彩视听贯穿全剧始终

  “广播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表现在:中国广播剧拥有庞大的听众基础;新媒体技术为广播剧提供生存与拓展的机会。”⑤广播剧是“有声”之剧、“无影”之媒介,一切全凭声效进行剧情的充分展示。要赢得听众欢迎及占领受众市场,对于制作者来说,运用更加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推出惟妙惟肖的精彩视听是头等“功课”。在视听上,《维和西非》体现了逼真性、活跃性、柔和性以及深情性等特点。不同人员之间的说话音调、哭泣声、笑声,以及雷雨声、汽车声、喇叭声、口令声等,其声音抑扬顿挫,由远及近,根据不同剧情的需要,巧妙地穿插于剧情之中,有效地配合人物角色需要,有力地服务场景所需,高度地服务于剧情发展。在各种声音之间,《维和西非》又不失对话的活跃性、音乐的柔和性以及旁白的深情,剧中的听觉符号“完美”地表现了精彩剧情,渲染了置身其中的剧情效果。比如,剧末悠远的风铃声,让听众在故事即将落幕时用内心的顿悟去领略崇高而伟大的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人类和平的精神,尽情地感悟当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大国担当等“国之大者”。这些做法尽显视听呈现的专业化水平。

  三、广播剧《维和西非》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优秀的作品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价值、对人民精神力量的贡献、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上。作为艺术传播的一种类型,每一部广播剧都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从价值而言,有的广播剧因限于立意之小,格局不大,其价值取向就显得有限。有的广播剧因为价值取向积极而深远,能够为听众呈现更为宏大的体验效果和精神体悟。广播剧《维和西非》正是后者。蓝色头盔是维和军警最醒目的标志,也是他们的价值映照。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行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重要事件和动人故事,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军队的良好形象,这其实就是价值取向在作品中要充分表达的重点。就广播剧《维和西非》来说,其价值取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维和题材,激发和平情结

  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演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深度交织,给全球安全治理带来严峻挑战。这其实也在召唤人类对于和平事业的维护和付出。和平情结是当前维和题材作品的主流,无论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广播剧创作等,基本上都遵循着激发人类的和平主义情怀方向。《维和西非》的价值取向也符合这样的主流方向,其通过在西非履行维和神圣使命的这一群防暴战士,从小切口表现人类热爱和平、休戚与共的理念,也从小群体身上诠释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做出了生动注脚。

  (二)军旅题材,激发爱军热情

  如何书写新时代军人形象、传达新时代军人精神,并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有效建构英雄情怀,这是文艺创作者的一个时代命题。只有创作出有筋骨、有血肉、有力量的军旅群像,以主流表达形式呈现新的军旅美学品格,才能充分体现受众和军旅人物共同价值的追求。《维和西非》唱响军旅主旋律,激发受众对军警情系天下安的博大胸怀的景仰之情。在价值取向上,该剧有利于进行正面价值宣传引导,进一步推动当前警民一家亲的和谐发展。

  (三)注重个体,激发家国情怀

  价值取向的成功获取,必须注意摒弃“高大全”的片面追求。以往的“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以及英雄形象已经不再适应受众的视听追求。所以,我们要注重从个体出发,让集体价值、大局价值、青春价值、人生价值等与个体进行巧妙的融合,从个体经历、个体事件中触发共鸣,引起沉浸式体验。我们应更加重视典型人物从“高大全”向“平民化”的转变,用“平民化”视角构建更加出色的共鸣剧本。比如,在梁小龙这样的个体人物表现上,通过偷埋“向日葵种子”事件,打开其父子两代军人的情怀,打开其滚烫的赤子之心,彰显出每一份“蓝盔”力量的无私付出,寄寓着他们所迸发的力量能够让世界和平种子“生根发芽”,也能够推动实现人类和平事业“枝繁叶茂”的共同梦想。

  四、结语

  广播剧具有的感染力、传播力以及产生的影响力与艺术特征、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以一部作品的创作特点打开突破口,对其艺术特征、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洞见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性,使其表现的力量得到充分的诠释,推动其价值取向达到应有的效果。以广播剧《维和西非》为例,我们要更加重视分析创作特点,善于把握广播剧的艺术特征、价值取向,精准发现作品潜在的闪光点,以专业化水平为听众呈现艺术作品魅力,并借此挖掘和推广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广大听众的精神食粮,进一步用优秀作品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新时代新征程的最强音。

  注释:

  ①卜凌云.一股清新的风——评申平广播剧《移民女儿的心事》[J].剑南文学,2013(07):218.

  ②宋燕惠.“内容为王”留住读者[J]. 青年记者,2017(08):29-30.

  ③周全来.谈戏剧的故事情节[J].剧作家,2008(01):84.

  ④李蕾.受众:大众媒介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桥梁——以媒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格特征渐变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1):81-86+97.

  ⑤唐亚娟.论广播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J].电影文学,2011(10):31-32.

H12贵港《广播剧《维和西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取向》.docx
文件类型: .docx a62b12889c847b94bc468d42905b4093.docx (24.35 KB)
  编辑:李小锋  责编:刘阳  终审:龚济好 
推荐资讯
刘宁率广西代表团访问越南
刘宁率广西代表团访问
2024年《开学第一课》展现“可爱的中国”
2024年《开学第一课》
上半年我市林业经济呈现稳中快进态势 林业产值15.96亿元
上半年我市林业经济呈
乐在其中 其乐融融
乐在其中 其乐融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